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集合8篇
为了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圆满进行,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解决一个问题或者一项工程,一个课题的详细过程。那么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1一、培养目标
本专修课程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紧迫需求,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与应用技能,能结合所学专业开展科技竞赛、科技项目、科技项目转化的应用性复合型专项人才。
本专修课程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发展学科专业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扎实掌握创新创业基本理论和知识,具有基于项目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方法与技能,以综合性、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提升创新创业意识与实践能力,能结合科技产业变革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从事创新创业项目研究及创新创业项目转化的应用性复合
二、培养要求
通过专修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较好的创新创业意识,较强的科技竞赛、创新竞赛、创业竞赛能力,能具备参加省、国家级竞赛的能力,并且获得省、国家竞赛的奖项能力,能熟悉国内外创新创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系统掌握创新创业项目、市场调研、成果转化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综合应用能力。
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和实践实训,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达到以下的培养要求:
(1)知识要求:掌握创新创业项目实施全流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流程,以TRIZ创新方法理论为基础,学习创新方法理论,创新方法实践,将创新方法与专业结合,设计创新产品;了解在科技产业迅猛变革和“互联网+”时代下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趋势,能够正确选择和把握创新创业方向;熟知创新创业项目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问题,并能够独立思考、妥善解决问题。
(2)能力要求:使学生在批判性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跨学科学习能力、信息捕捉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广阔国际视野、领导力与决策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核心通用能力方面得以提升。
(3)素质要求: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与身心能量,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和社会责任感;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具备创新的思维方法、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
三、培养特色
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迫切需求,依托学校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发挥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全国引领作用,以“注重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强化实习实训教学环节,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专业优势,使培养的学生掌握学科专业科学研究能力,具备参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研发,创新创业项目转化的能力。
(1)注重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实现“创新方法+创业理论+专业技术+竞赛技能”等学科交叉等专业知识融合,并注重基础理论与实务运用相结合;
(2)强化实践实训教学环节:开展基于创新创业项目的“课程教学+立项研究+竞赛训练+模拟运营+创业孵化”等丰富的实践实训,提升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与适用性;
(3)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采用“创新方法+竞赛实训+项目运营”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并突出专业方向打造与培养规格预期目标能力培养相融合。
四、培养模式
采用创新方法实践,竞赛模拟训练,创业模拟训练,“以政府政策为引领,以经济社会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学校教育教学为主体,以与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为支撑,以项目成果落地与转化投融资介入为合作”五位一体“政产学研资”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走出课赛一体化,优质成果创业化,通过创新方法培训,科技竞赛技能训练,创办企业专项知识的讲授,培养学生熟悉与掌握创新创业型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通过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训,突出学生专业特长,培养具有较强创新创业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应用性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
五、教学形式
(1)理论教学环节:采用研究性教学和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掌握创新方法知识,学科竞赛训练,创新创业的基础理论及基本知识,利用科技作品设计,科技竞赛模拟,熟悉当前科技创业变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前沿和趋势,能够独立运用相关理论和知识解决现实的实际问题。结合创新创业型企业的经营特点与发展规律,采用小组讨论、头脑风暴、案例等互动式教学方法开展教学,以加深学生对该领域的理解和探究。课程教学内容紧紧围绕科技作品设计,创新方法实践过程进行,使学生全方位掌握科技竞赛的能力,创新方法的知识与技能。
(2)实践教学环节:采用“科技项目设计导引实训型”实践教学模式,训练学生对科技作品构思、设计、制作、演练等环节的能力,所学理论及相关创新方法的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在科技实践环节,创新理论应用环节,实践、协作、探究的能力和解决实践中具体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从事科技竞赛、科技发明、科研论文撰写相关工作。一是基于大学生科技竞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开展科技作品设计、创新创业项目研究、创新创业模拟训练;二是结合各级各类的创新创业大赛,开展创新创业项目路演及创新创业型企业设立;三是依托创客空间、创业园为载体,引导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落地、运营与成长。
在教学方法上,配备多媒体、实验设备、单体桌椅等教学设施。课程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专题讨论、分组实践、模拟实训、活动开展等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参与实践专业创业项目研发与运营。
在教学手段上,利用思维导图课件、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模拟教学和实践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在师资配备上,建立跨学科专业的教学团队,除校内专职教师授课外,同时聘请竞赛评委、竞赛命题成员、校外专家、企业家、创业者、政府官员等授课、讲座或指导学生。
在课程建设上,成立专修班顾问团,以传授实践项目、科技论文、发明专利等分组模式进行,在校外聘请科技竞赛的评委、产业企业家、创业者担任顾问,对专修班课程设置等进行指导。
在项目组建上,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组建跨年级、跨专业、多学历层次的创新创业小组。
在考核环节上,本专修课程各门课程考核,都采取灵活机制,采取实践项目设计、论文发表、科技专利申请、竞赛获奖等方式进行考核。
六、课程设置
该专修班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四大课程模块:创新方法课程模块、竞赛综合实训课程模块、创业综合实训课程模块、创新创业基础实训课程模块。
课程采取理论授课、实训实践结合,讲、练结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2由于本次实施的是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难免会在实施前的准备工作和实施过程中缺乏经验,造成在实施细节上不够连贯,以下是“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环境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 ……此处隐藏6542个字……模式,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商科高等职业院校更强调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培养,更强调知识、技术的应用性而非创造性。
(二)职业性是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定位的根本
由于职业教育鲜明的职业属性,就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能力要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与工程技术类高职院校相比,商科类高职院校的技能更具有柔性而非刚性的特征,更强调工作实践的层级积累和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等社会能力的培养。此外,同一职业属性的内部还具有层次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工作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活动范畴的限制呈现出层次性的特点,集中表现为工作过程的复杂程度的高低和所需知识深广度的多寡。所以,即使同属商科类的职业教育,商科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也不是商科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拔高型”。两者的区别在于后者是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注重某一特定岗位操作能力的培养,只需把握经验层面的工作过程即可;高等职业教育是技术性人才的教育,除具备特定岗位的操作技能外,还需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注重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有能力驾驭策略层面的工作过程。
由此可见,高等性与职业性是高等职业教育不可缺失的两特性,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既不同于中专纯技能型人才培养,也不同于本科或研究生创造性的高级管理型人才的培养,它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是零售企业服务管理一线中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掌握一门以上操作技能,能够在零售服务工作中从事多岗位的复杂性和关键性的劳动,能够有效带动和组织协调其他人员完成目标任务,能够将最新的理论、设计、技能要求成功变成高品质、高效益的服务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所以,高等职业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基准就是:连锁经营企业服务第一线门店店长、大型综超各部门经理、总部各部主管等。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思路
人才培养方案就是在明确了“培养什么人”以后,围绕“怎么培养人”这一中心而展开关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策划分析,包括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课程架构体系、具体课程设置等要素。只有建立科学、系统、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的正确实施、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笔者认为,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应按以下思路进行设计:
(一)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促学生全面发展
将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重点突出对学生定向性能力(解决学生的就业)与可迁移性能力(解决学生的发展)的培养。职业素质又分三个层次,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应具备的三个基本素质:“为人的基本素质”(做人)、“为职业人的基本素质”(做职业人)、“为专业技术人才的基本素质”(做有专业特长的职业人),三者之间呈现出层层递进、不断深入的趋势。
(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构建、完善课程体系
职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是一种普遍的、可迁移的、对劳动者的未来发展起关键作用的能力,是劳动者在工作情境中综合应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所以又被称作“可迁移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或“专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架构应以学生通识能力的培养为导向,专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这里的专业能力是指完成工作任务所采取的动作、行为和所需的知识,突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特征。 (三)按照实际工作的相关性而非知识的相关性来设置课程,将实践课程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在课程的设置中,实践课程解决“怎么做”,理论课程解决“为什么这么做”,实践课程与理论知识课程相辅相成。因此,能力型课程体系下的课程设置不是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对原有理论课程的深浅、实践课程的多少进行调整,而是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要突出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使理论知识从属于实践,形成以项目课程为主体,工作任务引领理论教学的新的课程设置。
(四)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工学结合包括以下三个阶段:课程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即通过校内综合模拟实训、校外基地实训以及到相关企业工作实习,让学习者在真实或仿真的工作环境去体验不同工作岗位的职责及技能要求,了解企业各部门的协调运作流程,逐步完成从学生到合格职员的转变,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设计
基于高等性与职业性相融合的人才培养定位,确定了其职业素质贯穿人才培养过程始终的、以培养学生普适性能力与可迁移能力为导向、专业技术能力为核心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能力型课程架构体系。
(一)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通过对连锁经营管理所属行业(主要针对零售业)人才需求的调研,确定专业就业服务面向和岗位(群)要求,对岗位(群)进行职责任务分析,在这里的岗位分析对象不是相对孤立的一个个单项能力,而应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以此对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准确定位,并确定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根据商科行业背景,最终确定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向为现代零售业的超市、大型综合超市、专卖店、百货店、购物中心业态的服务、管理领域,从事的工作岗位有门店的理货员、收银员、超市及专卖店店长、大型综合超市部门负责人及总部商品部采购、配送中心库管等。
(二)设置逐渐递进的能力培养体系,按照职业能力发展阶段来确定相应的典型工作任务,确立专业技术能力结构与要素
在此基础上,构建以通识能力培养为导向,专业技术能力培养为核心,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融合的能力型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中充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高等职业教育所具有的理论适度、专业技能强、知识面较宽、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培养特色。实验、实训、实习是体现高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三个关键环节。因此,在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应将实践教学的全部内容融于三个环节,并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体现理论教学课程与实践教学课程相辅相成,既相互融合又相对独立的功能。
(三)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既要考虑学生的初次就业,也要考虑学生的长远利益,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就业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尽可能多地开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选修课程。在遵循教育部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规范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课程形式和教学形式,力图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如理论课的教学中,除课堂教学外,还可采取专题讨论、社会实践等多样话的教学方式;实践课教学采取技能训练、模拟实验、工学交替、综合实训等多种形式,在课堂、实验室(实训室)、实训基地交替进行、良性互动。
(四)产学合作,多方介入,共同培育“教育产品”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实施过程中,应主动争取相关协会、企事业单位专家的参与,并与企业建立互惠合作的长效机制,在项目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中,贯彻“教、学、做”一体化的办学思想,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相互依存不断推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朝着更为深广的方向发展。